2015年12月7日,对于uber中国及微信的公关团队来说,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天。
12月3日晚,微信公众平台对Uber所有城市的公众号进行了全面封杀,无法申诉,永久封禁,然而这已经腾讯是第三次拿Uber下手了。
对于媒体及公众而言,此事件背后一切行动的动机,背后的利害关系均无需赘言,因而在事件的一开始,虽然Uber中国官方并未做过多的引导,但整体舆论已经明显偏向Uber,因为关于以微信屏蔽为手段打击竞争对手一事,腾讯实在有过太多前科,过于劣迹斑斑了。
但聪明的腾讯公关团队做对了一件事:就是始终咬定Uber是违反了微信平台管理规则而被封号的。
Uber虽然对此做过正面回应,但大多是以“Uber回应腾讯:平台不公平”为口径的,此口径虽然直接有效,但不免落入“我也有罪,你亲儿子(滴滴)也有罪,为何只罚我一人”的潜台词之中,因而在今天被腾讯反击:
首先是:腾讯公司CEO马化腾在微信朋友圈表示:“确实违规营销被处罚,之后分散多账号试图绕过;互联网交通公号具备较大群体性交通煽动能力,业务主体较大时按平台管理规则需提交全国性经营ICP许可,否则一旦出事平台需承担责任。年底会统一加强整治,滴滴违规一样处理,过去滴滴违规营销及红包也一样数次被处罚限制转发。”
然后:微信平台官方发布公告“我们关注到,近期Uber、滴滴的相关服务帐号的清理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经查,截至目前,平台的确对168个Uber相关服务帐号以及136个滴滴相关服务帐号进行了清理。主要涉及违规收集用户隐私、诱导分享、帐号互推以及无证无照经营,其中涉及大量以滴滴、Uber名义开通的个人帐号从事互联网专车业务;
必须得承认这是一次不易拆解的漂亮回击:根植于主线意图,集中每一次发声的力量和机会,力图将“Uber因触犯平台规则因而被封”做实,并且作出将亲身儿子和竞争对手各打50大板的公正无私姿态,以此防御“腾讯屏蔽Uber是为了滴滴”的说法。
在这样的公关布局之下,如果Uber公关没有组织有强针对性的应对之策,仅凭借外界公众对Uber作为受害者角色从而引发的“共情效应”并不足以对腾讯帝国造成实质性的伤害,毕竟舆论归舆论,平台在人家手里,有规则又有大公无私的执行态度,没有明显的破绽。
由此思考,衍生了本文:《如果你是Uber的公关总监,你会怎么做》,以下是倪叔的答案:
如果我是Uber公关总监,我要做的第一步:持续厘清事实
首先,要大力声明:Uber所有账号所做的仅是活动信息推送,并无任何违规行为,无论腾讯是否同步处理了136个滴滴的相关账号,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Uber并没有任何违反平台规则的行为,并强调说明:Uber全国25个公众号共同违反平台规则显然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
针对违法违规一点,直接贴出实质证据,直接给腾讯官方脸上甩一记狠狠的耳光,如:Uber的这张ICP经营证。
其次,要联合质疑:联合共同被腾讯以各种理由屏蔽的品牌方,如:微软小冰等,发声明共同质疑:微信公众平台的管理规则。
一. 除开一则“年终将近,微信公众平台将对恶意营销、诱导分享、违规收集用户信息以及非法经营等行为进行集中清理”的公告之外,只有概念,没有细则与判断标准的平台管理规则,究竟是个什么鬼?是否可以直接翻译成“一切解释权归腾讯所有”?
二. 以腾讯的尿性,注册时默认的服务协议,必然充斥完全践踏用户权利的霸王条款,如下面的截图
其次,总结这些平台规则,普及给其他的企业主
这样的管理规则+服务条款=腾讯只要愿意,就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的关闭你们企业的公众号
如倪叔上一篇文章《UBER事件之后,还有继续做企业公众号的必要吗?》所说:
微信公众号,曾是腾讯对中国诸多企业的一大贡献,为所有人提供了一款优良的CRM产品,取代微博成为了许多企业社会对社交媒体开放及客户管理的重要根基。
但当有一天,我们突然意识到这个CRM工具是不安全的,是只要和腾讯+腾讯投资的相关公司一正面竞争就要被取缔屏蔽的,这个CRM的价值是否还依然存在?
请问CEO们,你们是否还打算继续投人投钱投资源下去?
最后,高调和新浪微博合作:
微信,一旦证实了其的不安全,对于企业及用户来说都不是无可替代的。要找其的替代品,在中国第一顺位当然是:新浪微博
而且我相信对于新浪微博来说,必是乐见其成,大举配合资源宣传,一来推出自身平台的公正形象,二来可像企业主客户彰显其的价值。
若是不信,你看倪叔文章一发,新浪微博副总裁就马上来给腾讯补刀了——是呀,曹总:腾讯真是太可怕了,吓死宝宝了~
而和新浪微博的合作,除开关公意义,还能正好配合话题与声势,将意向用户转化为粉丝,借助此事的热度加速缩小与滴滴之间的市场份额之差。
当然,以上均以厘清事实为发力点,防守较多,是为入手的第一part。
如果我是Uber公关总监,我要做的第二步:转守为攻
媒体人都知道:只有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否则任凭你清纯如圣母白莲花也经不起天天在污水里面泡,当然反之依然
而在Uber与腾讯之间,腾讯于国内互联网圈作恶多年,相比之下Uber身家清白太多,岂有只守不攻,任其污蔑的道理。
纵观整件事情,腾讯的破绽还是不少:
首先,所谓的“136个滴滴相关账号”是个什么鬼?
众所周知,滴滴打车是和微信客户端直接打通的,信息流程全部可以通过微信内部闭环完成,活动码,券的发放均有内部流程+短信渠道,滴滴打车地方站的人有什么必要搞公众号?谁不知道“滴滴打车”服务号是“宇宙第一大号”,一次推送可达5000万人次。
如果这136个滴滴账号,并非滴滴官方人士所建,而是他人假借滴滴名义注册的小号,此次和Uber账号一起查封,那么整个事件,就从:“腾讯大公无私:对手+亲儿子各大五十大板”变成了“腾讯清理垃圾的同事顺手干掉了竞品,还出来装逼”
而对于Uber来说,要搞清楚这个名单并不困难,只要核对是不是自己在地方站的竞争对手账号就好,名单一列,往台面上一翻,难看的是腾讯帝国。
其次,既然腾讯要装道德逼:搬出公正严明,积极管理平台,平台对商户行为负责的架势,就直接可以送他一个“涉黑微信公众号”名单
微信公众号作为一个千万级别的互联网生态,里面龙蛇混杂,泥沙俱下:传销卖淫赌博诈骗,里面一样都少不了,都在平台宽松的监管之下,行苟且之事。打开法制节目,利用微信犯罪的案例实在是数不胜数,勤劳一点的话,随时可以给他来上一打,连严重到违反国家法律,影响公众秩序的事情,腾讯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敢问:Uber账号何德何能,需要被腾讯在一夜之间连锅端掉?
再次,既然腾讯要护犊子,那就要为小弟付出大哥应尽的牺牲:从本次事件上升到对腾讯整体商业模式的分析与批评
这个角度,只要能找到合适的人,可以玩的体位很多,这几天之中我看到著名评价家方兴东老师就玩的很好:
“在方兴东看来,腾讯体系是一座封闭的花园:给你一份平台的甜头,一个奶嘴,让你欲罢不能,但是限量供应,绝对不多给,尤其不能给你自由成长的足够能力和空间。看起来很自主,实际上处处有限制。你让达到半残废的状态是最理想的,离不开,又长不大,该下刀就下刀,打造成为精致的封闭的花园。实质上希望形成永远的寄生关系。”
这样的企业,国家反垄断不搞它,搞谁?
最后,如果公布数据不虚的话Uber可是一个千万级应用,意味着它对用户连接能力不弱于腾讯新闻;
而这样的用户连接能力一旦配合上面所整理的众多材料+一个接地气的玩法就能制造非常不俗的公关效果;
而至于这个接地气的玩法,它来自我国互联网公司的智慧原创,其效果如下:
好吧,虽然Uber不会这么干,但如果n天以后我们看到了类似的画面,那么只说明一件事:Uber确实是一家接地气的中国公司~~哈哈
好了,其实白话了这么多,都是为了表达倪叔对于腾讯此事做法的高度不认可,真实的公关战会被倪叔所展现的思考路径来的更为激烈快速,如果真是身在事中的公关,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对于时间节点的把握才是最为需要的关键能力。
所以,我们静候Uber中国的公关们发招~~
最新消息:微信对Uber的搜索屏蔽已经解封
部分用户发现,微信对Uber搜索的屏蔽也解封了,用户可以在微信中搜索Uber等关键词,这似乎意味着持续几天的Uber微信之争或将偃旗息鼓了
在倪叔看来,这显然是腾讯的知难而退,因为公众号的封杀对于Uber并非致命打击,客户始终都是圈在其App之中,找到可以替代公众号的工具,可以有很多办法将用户重新积聚起来,但这件事情对于腾讯帝国整体的形象而言,必然是一个大大的冲击,Uber虽小但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此一役:
腾讯开放之名,就成了一纸空文:所有的合作都基于和腾讯及腾讯投资的关联公司之间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否则等待合作方的就是屏蔽+违规恶名,没有悬念,没有胜算,只能黯然离场;
兔死狐悲,唇亡齿寒:中国有近1000万企业公众号,一旦企业公号被证明是一个随时可以被取缔,不安全的地方,它CRM的功能就变得毫无价值,以腾讯业务范围之广,投资关联公司之多,敢问:中国互联网谁不在其射程之内?而在此背景之下,精明的企业主又岂会持续投人投资源下去将敌人养肥。
留给自己的危,留给敌人的是机:如前文分析,封杀并未对Uber形成致命伤害,却白白送给Uber一顶受害者的光环及一件震惊寰宇的事件,留给自己一个“为富不仁”的定位。Uber只要外联微博,内部pr配合“减免类”的市场活动,就能反而从事件当中将知名度+关注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企业用户,更大程度的缩短其和滴滴的市场份额差距。
最后,倪叔送给在此事件中始终扮演不义角色的腾讯一句话:
以封杀屏蔽,而不是以开放创新为战略武器的腾讯已不再是互联网的产品之王。而这样的腾讯,将自己变成了时间的敌人,必将为时代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