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网络媒体BI盘点出了世界上最好用的100大应用,并挑选出其中最具创新精神的10款,评选为改变世界的应用。标准为:它们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帮助人们跨越限制,与他人的连接更为紧密,甚至改变了行业规则。
能打败uber、snapchat这些亿级用户的全球性产品,微信究竟是凭借什么火起来的?
以下是来自知乎彭庆华(产品经理)关于微信发展历程的答案:
微信改变人们生活最重要的核心:基于人性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来自基于两个词:性和攻击,换成荣格的说法,便是爱和自由。
先让我们来看看微信”摇一摇”功能的界面图:
男:
女:
“摇一摇”对于微信主体功能而言,只是一个附属功能,而张小龙在谈及微信时,却屡屡将这点作为重点拿出来讲。为什么?排除好玩有趣的因素以外,是因为这个功能符合我们的本能。
关于摇一摇他是这么说的:
“自然往往和人的本性相关。微信的摇一摇是个以“自然”为目标的设计。“抓握”,“摇晃”,是人在远古时代没有工具时必须具备的本能。手机提供了激发人类这项远古本能的条件。设计“摇一摇”时,目标是和人的“自然”或者说“本能”动作体验做到一致。摇一摇的体验包括:动作 – 摇动;视觉 – 屏幕裂开并合上来响应动作; 听觉:有吸引力(男性是来福枪,女性是铃铛)的声音来响应动作;结果 – 从屏幕中央滑下的一张名片。整个界面没有菜单和按钮。但几乎没有比它更简单的交互体验了。感谢手机,让远古时代人们通过投掷石头来“连接”到其他人,进化到摇动手机来虚拟地“连接”人。”
从摇一摇延伸出来微信团队对于”人性“的捕捉,体现在了产品的各个角落。
我曾有过一个非常要好的发小,我两从小一块儿长大,做了十年的邻居,我知道她暗恋过的每个男孩子的名字,她陪我各种追星看漫画,明明就是上下楼我却总爱和她挤在一块儿睡。她比我大三岁,在我高三时她去了广州读大学就一直失联,虽然有对方的号码却一直没怎么联系过。
直到我开始使用微信,在添加手机联系人时赫然看见了她的名字,添加了以后通过了验证,在我为旧友复得而感到兴奋时,却没想过我和她再也没说过一句话,我也没有在朋友圈看过她的动态,起初是以为她不用微信,后来打开她的朋友圈看见那根灰色的线才知道我应该是被屏蔽或者是被拉黑了。
说实话,我感到很遗憾但并不伤心,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分别,和曾经要好的人渐行渐远是蛮正常的一件事,只是这不意味着需要有人来提醒我“对不起,您已被对方拉入黑名单。”
朋友圈的灰线会让我明白我已经和那个人不在一个世界了,但她依旧顶着彩色的头像躺在我的联系列表里,偶尔翻翻列表也依旧能够有东西可以回忆,甚至我可以幻想其实我并没有被她拉黑,她还是可以通过我并未对她设置不可见的朋友圈看到老朋友的近况。我很感激微信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来尊重人们的分别与远离这种人之常情。
看知乎上还有一个答案是说微信还有一个功能,是当你被曾经赞过你的某人拉黑以后,你就再也看不到此人对你的赞以及他的朋友圈,然而当你通过搜索好友找到某人并把他/她也放进你的黑名单,你就可以在自己之前发布的内容下面再次看到他/她对你的点赞记录,并可以从这个入口进到他/她的朋友圈,重新看到他/她的最新动态。笔者评论说“这是留给已经决裂的恋人们一点希望吧。”
当然,提这些不仅仅是说微信让人们能够自然地面临分别的遗憾,而是笔者认为正是通过这些细节处对人性的把握才让微信成为了如此成功的产品。
我们通过设置“不给谁看”来保护自己的隐私,通过发红包抢红包来保持自己和他人的联系,通过给自己发消息来建立自己的备忘,通过点赞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关心,而只有共同好友才可以见到对方的评论与点赞则给予了我们独立且隐私的社交空间。
人类自然的社交模式在微信上得到了很好的表现甚至是延伸,我们似乎和别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但其实这可能只是因为微信为我们的孤独找到了一个出口,让我们可以站在自己的星球对着美丽的地球絮语。